2022年12月以来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与优化,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、防重症,医疗救治成为主战场。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激增至平日里的3到4倍,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医护人员依然坚守阵地,负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,构筑起捍卫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,守护有基础疾病、慢性病患者,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以及发热患者安全度过这一时期。
每天清晨,医院党委书记、院长赵成欣和纪委书记王希强都会到急诊科,现场解决难题
全力以赴,医护人员勇做坚守者
“昨晚情况怎么样?有没有特殊患者?”
“护士长,您的嗓子都哑成这样了,怎么不好好休息,又过来了!”
2022年12月29日早晨7点,身体不舒服的急诊科护士长侯健,还是和往常一样,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区中医医院急诊科,坚守在工作岗位。
“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只有在身体极度不适时,才不得不休息两天,稍有缓解,就会主动回到工作岗位。我感觉特别心疼!”侯健用沙哑的声音继续说道:“不管怎样,人必须要救,工作必须要干!”
“现在整个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患者三四百人次,几乎全是急症,其中有一多半还是重症。床位以及临时增加的床位几乎始终处于满员状态,医护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。”急诊内科负责人林辉说道。
在严峻的形势面前,急诊科团队表现出空前的团结,医护人员用默默的付出,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,并温暖彼此——
2022年12月21日,51岁的急诊科医生宗成光身体不适,看着源源不断的患者,他没有选择回家休息,而是打着点滴,继续在诊室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领导和同事极力劝他赶快去休息,这位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说,“现在这里需要我,我坚持得住,就不应该离开!”
51岁的急诊科医生宗成光一边输液一边坚守岗位
已经怀孕8个月的急诊科护士王妮,本是急诊科的“重点保护对象”,这段时间也主动像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加班,同事“赶”她走,她说,“你们都要忙不过来了,我还能再干点儿!”
急诊科护士王尚允、孙秋梅、李悦还在哺乳期,却克服重重困难,中午主动在医院加班。侯健让她们回家,她们的回答各不相同,表达的意思却别无二致,“多一个人在这里,患者就能多一份安心,同事也能少一点儿忙碌。”
唐红梅、侯成程、于海燕、王文文、汤燕、朱欣欣、华爱霞、任亚平、孙毅菲等急诊科护理责任组长,几乎每天都在科里忘我工作十几小时,披星而来,戴月方归。让她们注意休息,她们说,“这是一份责任!”
鼎力托举,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通道畅通
当前,即墨区中医医院在人员、资源、设备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,全力确保急诊科高质高效运转,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通道畅通。医院领导多次强调,身体不适的医护人员要及时回家休息,有特殊困难的医护人员要向医院反映情况。医院将尽最大努力为医护人员的工作、生活和身体健康提供保障。
全力救治患者
“前段时间,医院给我们发放了防新冠三号中药方剂,并按照自愿原则,组织符合接种条件的同事集中进行了疫苗接种。近期,医院又多次给急诊科送来水果、牛奶以及其他食品。领导也要求身体不适人员及时治疗,并保证充足休息时间。”急诊科副护士长王波说道:“作为一名中医院人,感觉心里很温暖。”
“这段时间,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表现出更大的理解和支持,很多人对我们表示感谢并叮嘱我们注意身体。工作再苦再累,大家的心里也是甜的。”急诊外科负责人韩先涛说道。
急诊科主任李玉江说:“每天早晨,医院领导都会来到急诊科,现场解决急诊科困难。兄弟科室也会主动帮助我们及时分流患者,确保后面新接诊的患者能够及时救治。”电话中,这位已经58岁的老党员停顿了一会儿,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继续说道:“有急诊人‘分秒必争’的奋力救治,有中医人‘中西医结合’的治疗优势,有医护人员主动‘轻伤不下火线’的大无畏精神,有‘举全院之力’的鼎力支持,我们一定能够逾越凛凛寒冬,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!” (于明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