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日谷雨 | 天未尽热湿气盛,祛湿健脾助运化

时间:2024-04-18 00:00:00    浏览:528

谷雨,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

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

谷雨节气后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

生长正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

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谷雨时节已至暮春,在南方,谷雨后开始有炎热之感,常伴有夜雨昼停的天气,潮湿多雨是此时的气候特点。

中医认为,湿为阴邪,易损阳气,易伤脾胃。如人们的起居饮食稍有不慎,则容易感受湿邪,出现食欲不佳、便溏腹泻、身体困重、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脾虚湿困症状。

因此,祛湿健脾、助脾运化是谷雨时节养生调理的重点。 


1713495137711838.jpg

饮食化湿浊


谷雨期间雨水较多,湿气偏重,人们除感到困乏外,消化功能也容易受到影响,出现口粘口淡,食欲欠佳,甚至腹鸣腹胀,大便溏泄等症状,这些都与湿气困脾有关。


中医认为,脾主运化,喜燥而恶湿,湿邪侵袭,最易伤脾,脾伤则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,又再加重体内湿困,造成恶性循环。


因此,谷雨时节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,可吃淮山、芡实、薏仁、扁豆、赤小豆等食物以健脾利湿;或食陈皮、青皮、草果等食材以理气化湿;或饮藿香、佩兰等茶水以芳香化浊。但忌吃生冷肥腻之物,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,加重体内湿气困留。


2.jpg

注意六防


防余寒 

谷雨节气后,寒潮天气基本结束。

但是,因此时正处于由春到夏的过渡阶段,南北大风天气常交替出现,所以谷雨时节也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时期,时而炎热如夏,时而又会有强冷空气南下,故有“谷雨寒死老鼠”之说。

这一时期早、晚的气温仍较低,因此,在起居衣着方面,仍要适当“春捂”,尤其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,避免受寒感冒。但此时“春捂”要有度,一般以不致出汗为宜。


 防过敏 

谷雨时节可谓是春暖花开、桃杏争艳、杨柳飘絮,人们的室外活动也由此增加,此时最易诱发过敏性花粉症、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。故过敏性体质的人在这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护,户外活动时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,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高蛋白质、高热量食物的摄入,不慎过敏反应发生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
防风湿 

谷雨后因雨水增加,空气湿度也加大,人们容易出现“春困”现象,风湿顽疾也容易复发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,尤其裸露部位最易为湿邪所侵,所以穿衣要护住关节。

天晴时多外出晒太阳,平时适当运动出汗。

室内可常熏艾。也可用中药如苍术、艾叶、山奈、白芷、菖蒲、川芎、香附、肉豆蔻、藿香等自制香囊挂于床头或随身佩戴,以起到芳香化湿、祛风驱瘟的作用。


1713495261333191.jpg

防伤脾 

谷雨时节空气湿度大,而脾为湿土之脏,湿邪最易犯脾,易致脾失健运、脾胃不和,出现食欲不佳、呕吐、腹胀、大便不成形或粘腻不爽等症状。因此虽是暮春,饮食上仍需注意养护脾胃。在遵循“少酸多甘”的同时,宜多食用健脾祛湿之品,如山药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扁豆、鲤鱼、鲫鱼等。

由于谷雨节气气温升高较快,有些人迫不及待吃起冷饮来,容易损伤脾土,民间谚语有言“谷雨夏未到,冷饮莫先行”,固不可吃冷饮以保护脾胃。

  

防肝亢 

谷雨时节自然界阳气骤升,春阳内应于肝,易引起肝阳上亢,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、牙龈、呼吸道、皮肤等出血、牙痛、头痛眩晕、目赤眼疾等疾患,这就是所谓的“春火”,老百姓俗称的“上火”。

防“春火”,除了避免熬夜外,饮食上要定时定量,不暴饮暴食,注意调养肝气,可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材,如银耳、桑葚、蜂蜜等,以滋润生津、益阴柔肝,防止肝阳过亢。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,抑怒养肝,以防“春火”萌生。


防过汗 

谷雨时节万物靠雨水生长壮大,人体也如是。

谷雨正值春夏交接之际,此时人体集体发散,容易出汗,而汗出过度则会影响夏季的气血健康。因此,谷雨时期运动养生谨记遵循“懒散形骸,勿大汗,以养脏气”的原则,可选择踏青、慢跑、放风筝、八段锦等方式。

汗为津液所化,只有春季注意阳气的有序升发与津液固护,才能保持夏季的气血充盛。


1713495298357143.jpg


谷雨养生按揉穴位祛水湿


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也是祛湿要穴。

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,取该穴道时,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。

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,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,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。


谷雨最宜艾灸

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、易伤脾脏的特点,艾灸可达到温阳、利湿、通脉的目的。

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,祛除湿气,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,未病先防。


穴位一:足三里

在外膝眼下3寸、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。

5.jpg


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,强筋壮骨。

可用艾条悬灸,即点燃艾条后置于距离皮肤约3厘米处,用悬灸法灸20分钟,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。


穴位二:中脘穴

位于人体前正中线,肚脐上4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

6.jpg

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、胃之募穴,有温中健脾、行气止痛的功效。


穴位三:天枢穴

位于人体腹部,肚脐旁开2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

1713495442233191.jpg


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增强胃动力,有助于治疗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急性胃肠炎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等。


穴位四:阴陵泉穴

位于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,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,可用艾条悬灸。

8.jpg


艾灸此穴有清利湿热、健脾理气、益肾调经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