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33期) | 小建中汤在儿童脾胃病中的应用

时间:2024-07-10 00:00:00    浏览:1487

中医经典承载着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先贤大医宝贵的诊疗经验,对于坚定中医药自信、建立中医思维、指导临床实践、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,是“三经传承”战略的重要内容。


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《山东省公立中医医院“五个全科化”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鲁卫中西医指导字[2021]5号)要求,即墨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全部开展读经典、学经典、背经典、用经典等活动,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,提高全院经典学习积极性,推出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。


1723173044950635.jpg

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33期)


小儿脏腑娇嫩,脾常不足,本易受外邪内伤,再加寒温不知自调,饮食不知自节,外感六淫邪气,饮食积滞皆可损伤脾胃,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纽,脾胃受损,气血运行不畅,湿停成饮,饮聚成痰,痰聚成核,既而易出现积滞、呕吐、泄泻、厌食、便秘等症。


1723172928402.jpg


对于儿童脾胃病的治疗,有很多经典方剂,常用到的有柴胡桂枝汤、小建中汤、理中汤、四逆散等。在此,我们重点介绍小建中汤。小建中汤是健脾胃第一方,能提振食欲、增进消化吸收,从而增加体重,改善体质,特别适用于瘦弱儿童的多种疾病,如体格发育迟缓、营养不良、贫血、哮喘、过敏性皮炎、抽动症、大脑发育不良、尿频等。小建中汤为经典的理虚方,具有补虚益气、解痉止痛的功效,主要适用于以消瘦、慢性腹痛、便干结为特征的虚弱性疾病。即墨中医院小儿推拿科常用此方来治疗小儿厌食、便秘、腹泻、呕吐、消化不良、脾胃虚引起的久咳不愈、肠系膜淋巴结炎、过敏性鼻炎、抽动症等疾病,且临床效果很好,颇受家长们的青睐。


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,“建中”即温补中焦,王肯堂于《证治准绳》中曰:“脾居四脏之中,生育荣卫,通行津液,一有不调,则失所育所行矣,必以此汤温健中脏,故名建中”。《伤寒杂病论》多处记载此方,如第100条: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,不差,小柴胡汤主之”。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第18条:“妇人腹中痛,小建中汤主之”。描述最为全面的是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第13条,曰:“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”。综上可知,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,多用于中焦虚寒证以及虚劳病,常见脘腹拘急疼痛、喜温喜按,梦遗,心中悸而烦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鼻出血,舌淡苔白,脉弦细。陈亦人著《伤寒论译释》中解方:“以甘药为主,佐桂枝温阳益气之效著,佐芍药则养血益阴之力强”。再加生姜温胃散寒,大枣补脾益气,甘草益气和中,诸药共奏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之效。方中饴糖(即麦芽糖)往往让很多医者忽略。《药征》认为“胶饴之功,盖似甘草及蜜,皆能缓诸急”。曹颖甫《经方实验录》更谓:“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,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,有是理乎”,饴糖药性甘温,入脾、胃、肺经,具有补中益气、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的作用。


【原方】


桂枝三两,芍药六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饴糖一升。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放入饴糖,再放火上使之消融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) 

注:《金匮要略》本方中甘草为三两


方证提要


消瘦,乏力,腹中痛,心中悸而烦,或衄,或手足烦热,或失精,或咽干口燥者。


方歌


小建中汤芍药多,桂姜甘草大枣和。

更加饴糖补中脏,虚劳腹冷服之瘥。



方解


此方以甘温之饴糖为君药,一者温中补虚,一者缓急止痛,一药两擅其功,《医方集解》中写道:“此方以饴糖为君,故不名桂枝芍药汤而名建中汤。今人用建中者,绝不用饴糖,失仲景之遗意矣”。李培生教授云:“区饴糖为主,大甘而温,温中健脾建立中气,并用桂枝,生姜辛温配甘味药以甘辛化阳,重用芍药,苦酸,配甘味药,以酸甘化阳。”桂枝、芍药为臣药,前者温阳气、祛寒邪,后者滋营阴,缓肝急,止腹痛,一阴一阳,调和营卫。佐以生姜,助桂枝温胃散寒,佐以大枣,助饴糖补益脾虚。姜枣合用,调营卫,和阴阳。佐使炙甘草,一则补虚益气;二则缓急止痛;三则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脾健寒消,肝脾调和,阴阳相生,中气建立,诸症痊愈。正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所云:“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,酸得甘助而生阴,阴阳桂枝甘草可化生阳气相生,中气自立。



适用人群


体型消瘦、易饥好甜食、易烦躁、易疲劳、腹痛便结、脉缓无力,心律不快,舌质柔嫩,舌苔薄白,无厚腻苔。



适用病证


1.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、肠系膜淋巴结炎、过敏性紫癜等;


2.以便秘为表现的疾病,如习惯性便秘、婴幼儿便秘、不完全性肠梗阻等;


3.以消瘦、乏力为表现的疾病,如小儿的低体重、厌食、营养不良、食欲不振、贫血等;


4.脾虚引起的小儿抽动症、过敏性鼻炎等。



注意事项


1.肥胖者,或发热、恶寒、无汗者,或发热、烦躁、口渴引饮、舌红、苔干或黄腻者,当忌用或慎用。


2.高血糖者可适当减少饴糖用量或不用。


3.部分患者服用本方可出现肠鸣、腹泻,可减少白芍的用量。


4.症状缓解后可减半服用1~2个月。


5.喝药后出现腹痛。小建中汤能将静脉血加速归肝,在这个过程中,肠道寒邪被引动,导致腹痛的现象。一般经过排便,排出寒邪,腹痛就会缓解。


6.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


医案


患儿李某某,女,6岁,于2024年5月5日就诊。主诉:腹痛半年。诉平素喜时冷饮,水果,食纳差,不思饮食,饭后易腹痛,阵发性腹痛,以脐周痛为主,干呕,晨起有口臭,大便干,状如羊屎,排便费力,有时需用开塞露才能排出,2-3日1次,夜眠翻滚不安。曾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显示:肠系膜淋巴结肿大。查体:面色白,唇淡白,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细、脐周压痛(+)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便常规正常。


中医诊断:小儿腹痛

             脾胃虚寒

西医诊断:肠系膜淋巴结炎


予小建中汤,7付,水煎服,分早晚饭后温服。7付药后,腹痛明显减轻,饭后未再有干呕,晨起未再有口臭,食纳可,夜眠可,大便色黄质软,排便顺畅,1日1次。面色红润,舌质淡红,苔薄白。



现代研究


实验研究表明,小建中汤具有保护胃肠黏膜、护肝利胆、扩血管、降压、改善外周循环、调节免疫、抗炎、抗氧化、镇静、镇痛、解热、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。


临床报道亦有见于治疗慢性肝炎、神经衰弱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、血管神经性腹痛、再发性呕吐、便秘、失眠、功能性发热、小儿疳积、痛经、先兆流产、崩漏、恶露不绝、产后癫狂、产后或术后腹痛等证属中气虚寒,阴阳气血失调者的病症。



结语


中医药的应用至今有五千多年历史,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,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瑰宝。在西方医学发达的今天,中医中药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,甚至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西医更有优势。而《伤寒杂病论》是中医四大经典古籍之一,其六经辨证体系科学,无所不包,若正确辨证,依证施方,融会贯通,完全可以在临床的常见病、多发病中获得良效。


我们应多读经典,多学经方,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。
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