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历书》曰:“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”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,此时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还未到来。立秋节气通常处在“三伏天”期间,是仅次于小暑、大暑的第三热节气。虽然初有凉风,但并不会短时间褪去暑热,到下一个节气处暑,才基本告别夏天。
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,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。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禾谷成熟,人们即将进入到忙碌的收获时节。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转折,是万物成熟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因此秋季养生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、皆以养收为原则。
立秋后早晚天气偏凉昼夜温差大,白日里空调开放时间不要过长,夜间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功能,立秋后尽量避免开窗夜睡,以防止着凉。可在早晚清凉时开窗通风换气,这样既可降温祛暑,又可预防“空调病”。
情志调养
秋季为硕果丰收之季,但秋风萧瑟,天气转凉,落叶满阶等自然界天气变化,也容易让人“悲秋”、“伤秋”,出现焦虑、失落等心理问题。应注重情绪调节,保持内心平和,如遇不顺之事可通过倾诉或户外活动、运动健身等方式排解。
饮食调养
《黄帝内经·脏气法时论篇》: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秋日宜收 不宜散,而中医认为,酸性收敛,辛味发散,故立秋起,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,如柠檬、乌梅、柑橘、柚子等收敛肺气。饮食上还要尽量少食辛辣,以防泻肺气。
秋燥易伤肺,养肺当润肺。《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肺气通于秋,秋季燥气当令,而肺为娇脏,不耐寒热,燥邪容易伤肺。”
立秋后空气开始变得干燥,易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干咳嗽等不适症状。燥易伤肺,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,食用芝麻、糯米、梨、银耳、莲藕、百合、蜂蜜、枇杷等柔润之物以润肺、养肺。
食疗药膳
莲子百合汤:莲子15 克,干百合15 克,鸡蛋 1 个,白糖适量。将莲子去芯,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,加适量清水,文火煮至莲子肉烂,再加入鸡蛋、白糖。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。此汤可补益脾胃、润肺,宁心安神。
雪梨银耳汤:雪梨 1 只,水发银耳 30 克,贝母 5 克,白糖适量。将水发银耳去根、去杂洗净,撕成小片;将雪梨去皮、去籽,切成多块。然后将 银耳片、雪梨块、贝母、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 30~40 分钟,取出后即可装盘食用。此汤可滋阴清肺、消痰降火。
芝麻木耳汤:把 10 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,与用温水发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锅里,加水煮,煮好可加一点白糖,分几次食用。芝麻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,尤其适用于大便干燥者。
量力而为“贴秋膘”
“贴秋膘”最早传于北方,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。江南立秋后,天气不会马上转凉,暑湿还比较重,还不适合过早进补。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,人体内的蛋白质、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物质耗损不少。适当地“贴秋膘”有益于恢复体力,但是若贴补过分,相对运动不足,消耗的热量过低,则易导致肥胖。
以下三类人,“贴秋膘”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“贴秋膘”的技巧。
1. 脾虚患者。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、食欲不振、肢体倦怠、乏力、时有腹泻、面色萎黄,这类人进补前不妨吃点健脾健胃的食物,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,如茯苓饼、芡实、山药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食粥能和胃、补脾、润燥,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,疗效更佳。
2. 胃火旺盛者。平素嗜食辛辣、油腻之品的朋友,日久易化热生火,积热于胃肠,表现为胃中灼热、喜食冷饮、口臭、便秘等。这类人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。适量摄入苦瓜、黄瓜、冬瓜等,待胃火消退后再进补。
3. 老年人及儿童。由于消化能力较弱,胃中常有积滞宿食,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。因此,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,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等消食、健脾的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