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34期)| 中医经典论“肠痈”

时间:2024-08-09 00:00:00    浏览:822

中医经典承载着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先贤大医宝贵的诊疗经验,对于坚定中医药自信、建立中医思维、指导临床实践、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,是“三经传承”战略的重要内容。


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《山东省公立中医医院“五个全科化”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鲁卫中西医指导字[2021]5号)要求,即墨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全部开展读经典、学经典、背经典、用经典等活动,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,提高全院经典学习积极性,推出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。


1724145371373744.jpg

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34期)


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,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首位,其主要特点即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,且伴或不伴各种全身症状,尽管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,手术成为解决阑尾炎的首选方案,但对于此病的治疗,我国传统医学家们早已在千年前的医书中给出了答案。


01


阑尾炎——中医病名为肠痈,而痈疽之发于肠部者即为肠痈,此病名出于《素问·厥论》。病因多为饮食失节,暴怒忧思,跌扑奔走,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,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。又因饮食不节、湿热内阻,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。


而在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在其著作《外科正宗》中对肠痈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详细讲解,“肠痈者,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。由来有三:男子暴急奔走,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,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;妇人产后,体虚多卧,未经起坐,又或坐草(胎产)艰难,用力太过,育后失逐败瘀,以致败血停积肠胃,结滞而成者二也;饥饱劳伤,担负重物,致伤肠胃,又或醉饱房劳,过伤精力,或生冷并进,……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。”,指出肠痈乃是湿热淤血等病理因素流于小肠而成,多由上述几种行为诱发。


02


对于肠痈的治疗,《金匮要略》中写到,“肠痈者,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,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,其脉迟紧者脓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;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黄牡丹皮汤主之”。肠痈病人,少腹肿胀痞硬,压痛,疼痛牵引阴部,似淋病疼痛一般,小便正常,时发热,自汗怕冷,脉象迟紧,是痈脓未成,可下,以大黄牡丹汤主治,用药后当见大便黑(有血),而脉象洪数者,为痈脓已成,就不能以下法治之了。


《金匮要略》中又记,“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如肿状,按之濡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反恶寒,其脉迟紧者,脓未成,可下之,大黄牡丹汤主之;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。”薏苡附子败酱散是治疗肠痈其脓已成的方剂,与大黄牡丹汤之治肠痈其脓将成未成者有别,此已正虚,彼尚邪盛。


  几千年的中医经典中蕴含着历代医家智慧,从经典中汲取经验及灵感,对医者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