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大妈今年73岁,10年前,她开始出现胸闷、憋喘等症状。到医院检查,她被诊断为“扩张型心肌病、心力衰竭”,开始口服抗心衰等药物,但症状仍逐年加重。2014年,于大娘在北京接受了三腔起搏器植入术(简称CRT,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),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。
近期,于大妈憋闷症状加重,并伴有头晕、心悸等不适,辗转找到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姜大钧主任,姜主任发现其植入的CRT电池已经耗尽,需要尽快接受CRT更换术,否则会加重心衰甚至有生命危险。
于大妈考虑再三,认为这么大的手术,还是需要去北京做。在知悉姜主任已经在起搏器植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手术经验,当前病情又比较紧急后,于大妈决定在区中医医院完成手术。
术前,患者的心脏超声显示: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mm,收缩末期内径41mm,左室射血分数EF55%,主动脉瓣、三尖瓣少量反流。
完善术前辅助检查后,患者在区中医院导管室施行手术。术中见左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逆行入心侧静脉远端,右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,右房电极植入右心耳,检测各参数合适后将各起搏电极与新三腔起搏器连结,程控起搏器工作良好。术后患者憋闷、气喘、心悸、头晕等症状缓解明显,运动耐力提高,术后心电图检查心率60次/分,QRS波群由原来的162ms缩短为130ms,目前已安排出院,定期随访。
CRT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心衰的技术,在我国已应用二十余年,其原理是通过心脏起搏的方法使心房和左右心室顺序激动,能够改善房室同步性、左心室内同步性和左右心室间的同步性,增强左室收缩功能,增加左室充盈时间,减少二尖瓣反流,降低间隔矛盾运动等,从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,降低死亡率。
目前,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已常规开展各类心脏起搏器植入术,手术量逐年增多,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