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曾说:“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,然而护理人员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,用火一样的热情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。”
即墨区中医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也是如此。她们身穿护士服,头戴燕尾帽,在各自的岗位上,用柔软的心,做温暖的事儿。让患者及其家属真切感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温度。
她们,用心呵护不满28天的小患儿
“娟姐,你看'小姐姐'睡得多香呀!”
“是呀!'小姐姐'有个性,就喜欢让咱抱着。”
这是近日夜里,在新生儿科值夜班的护士赵艳、张娟的一段对话。
她们口中的“小姐姐”是该科36床的一位小患儿。因为黄疸,刚与家人相处十几天的她来到这里住院治疗。小患儿特别喜欢让护士抱着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大家都会在忙碌中抽出时间,每人轮流抱一两个小时,给她一个香甜的梦。
新生儿科收治的都是出生后不满28天的小患儿,他们的年龄以“天”来记,他们的身体脆弱娇嫩,极易受到外界损伤,需要护士时刻观察、照顾、护理。
“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:像喂奶,有些很小的早产儿,开始只能吃一两毫升,却需要用五六分钟来完成;像静脉穿刺,我们用最小号的的针头去穿刺头发丝一般的血管,并要求一次成功。这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
新生儿科护士长赵丽华继续说道:“这些刚出生就不得不暂时远离父母的小宝宝,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。大家愿意尽全力去呵护,当好宝宝们的‘临时父母’。”
她们,制作暖心的“患者需求卡”
“大爷,您看到有需要的卡片,就眨眨眼。”
在重症医学科,护士庞娜拿着图文并茂,印着“吃饭”、“喝水”、“身上痒”、“小便”、“大便”等内容的卡片,在一名老年患者前逐张翻动。看到一张图片上画着一个喝水的孩子,旁边写着喝水两个大字,患者急忙眨眨眼,庞娜立即放下卡片,给他喂水。
在这里,有很多患者,因为各种原因,头脑清醒,却口不能言,手不能动。护士便将出现频率较高的患者需求制作成“患者需求卡”,方便与其沟通。
此外,因为疫情防控要求,禁止家属探视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,随时告知患者情况。她们还抽出时间,拍摄患者视频发给家属,缓解其思念之苦。
“这里大多是危重症患者,洗脸、洗澡、喂水、喂饭、翻身、大小便等事情,都依靠我们来完成。”重症医学科护长王艳丽说到,“大家用心把这些事情做好。在这里,我们就是他们的'亲人'。”
她们,是无影灯下的“天使”
“大妈,这是个小手术,很快就完成了,您别紧张。现在,听我的,您的眼睛看着灯光……”
12月23日,在区中医医院手术室,眼科的白内障手术在这里进行。这是一个常规手术,10余名患者将依次进行手术。在为一名70岁的女性患者手术时,巡回护士刘美玉发现老人非常恐惧,身体不住颤抖。她便弯下腰,一边用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,一边时刻注意着老人的手术情况,随时向主刀医生报告。整场手术,她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。
作为无影灯下的天使,手术室的护士每天都戴着口罩、帽子。患者看不到她们的样子,但她们却用眼神、语言、肢体动作向每一位因手术而感到恐惧的患者,传递着温暖。
“有时侯,数台手术连轴转,是挺累的。但手术成功,患者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,心里的快乐又会冲淡疲惫。”手术室护士宫文文说到。
“我们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,手机24小时开机,遇到突发情况随叫随到。”手术室护士长张伟红说到,“能做生命最前沿的守护者,我们的付出很值得。”
“在医院,护理人员是跟患者打交道最多的群体。不管在哪个科室,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还需要用爱心,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。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认同感与信任感。”
护理部主任宋良芳说到,“这是一条很长的路,我们一直在用心前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