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室内“暖洋洋”,小心“暖气病”
近日气温持续走低,人们更愿意待在有暖气的房子里。
如果在暖气房里久待,会出现身体不适,如口唇干燥、咽部不适、流鼻血等症状,许多市民称之为“暖气病”。
区中医医院专家提醒广大市民:冬季,应控制好室内温度、空气湿度,多饮水,多吃新鲜果蔬,适度锻炼,定时开窗通风,防止“暖气病”的发生。
“暖气病”带来的危害
1.引发呼吸系统疾病
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“温床”,加速病菌的滋生和传播,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。
嘴唇干裂、鼻咽干燥、干咳声嘶等,都是“暖气病”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。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太长,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就会减少,灰尘、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,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,发生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等疾病。
2.引发心血管疾病
室温过高易使人体出汗过多,可致血液浓缩,血液黏稠度增高,血管扩张,血容量不足,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。
同时对肺心病、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,“暖气病”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加重心慌、胸闷等症状。
3.引发皮肤瘙痒
干燥是肌肤的致命杀手,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,使机体纤维失去韧性导致断裂,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。
老年人皮肤瘙痒,抓挠不当还会造成湿疹。
处于暖气房内应注意这些事
1.室温不超过22摄氏度
要想预防“暖气病”,控制好居室温度、空气湿度最关键。具体来说,室温18℃~22℃;湿度50%~60%为宜,如果使用加湿器要定期消毒。
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,有研究表明,室温在15—20摄氏度(17摄氏度最佳)时,脑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。
2.适度锻炼
冬季以动治“冻”,可减少“暖气病”的发生。
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,如慢跑、骑自行车等。冬季活动量不宜过大,适量运动微微出汗即可。
3.多吃新鲜果蔬
冬季多喝水防止体内水分散失,每天要保证2000毫升的饮水量,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。
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,如芝麻、萝卜、番茄、豆腐、银耳等,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,不饮或少饮酒。
4.暖气片上放盆水
空气中相对湿度在45%—65%时,人体感到最舒适。
用加湿器时,一定要保证每天换水,每周清洗一次,否则容易滋生病菌,引发呼吸道感染。想让水迅速蒸发,最好的办法是加大水和空气接触的面积,用拖把多拖几次地。
5.每天通风半小时
冬季户外活动减少,适当开窗通风。
最佳时间段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之间,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