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70岁的姜大妈来到区中医医院进行常规的术后复查。老人走出医院时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心内二科的姜大钧主任告诉她,检查结果非常好,她终于可以告别那种痛苦了。
一个多月前,老人因为心慌持续不见缓解伴胸背痛,来到区中医医院就诊。她告诉接诊的姜主任,其五六年前就出现过发作性心慌,每次约1小时缓解。心电图显示其室上性心动过速,给予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收入院。
入院后,姜主任告知病人可行射频消融术,术后,心动过速情况不会再发作。但病人发病时有胸痛,心电图ST段压低明显,不排除合并冠心病。为保证手术的安全性,姜主任先行冠脉造影示无异常后,于一周后,为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。手术开始:穿刺锁骨下静脉、置鞘管;穿刺股静脉、选用TC大头消融电极导管经股静脉途径标测……40分钟后,手术结束。术中,患者出血不多,无明显不适症状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老人康复出院。
据了解,此次手术为即墨地区首例三维标测下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手术,比二维标测下室上速的射频消融手术更安全,成功率更高。
射频消融术
传统方法治疗心律失常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(如迷走神经刺激法、直流电转复律)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两种。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,射频消融术已逐渐成为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。
射频消融术即在X光血管造影机的监测下,通过穿刺血管,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,先检查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位置,然后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,在很小的范围内产生很高的温度,通过热效能,使局部病变组织内水分蒸发,干燥坏死,达到治疗目的。
心肌组织一般在40摄氏度以下无明显损伤,40到49摄氏度则有可逆性损伤,而高于七十摄氏度则可能发生坏死,温控导管电极的温室,可减少阻抗的增高和周围血凝块的形成,有助于控制损伤范围的大小,因此射频消融已取代直流电消融,成为目前心率失常导管消融的主流。
射频消融术创伤小、治愈率高、住院时间短,几乎无严重并发症,术后24小时就可起床活动,是目前治疗这类心脏病患者的最好手段。与药物治疗相比,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一次性根治,术后不再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;避免外科开胸手术,病人无痛苦,操作方法简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