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
随着社会快速发展、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增大,失眠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。慢性失眠、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失眠症人群逐渐增多。
失眠人群常常合并烦躁、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,情志的失调既作为致病因素导致失眠的发生,同时作为病证症状可与失眠同时存在。长期失眠则会导致焦虑症、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患,同时还会诱发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。
五音具象催眠技术
数千年前即有通过音乐调神的实践,“乐者,药也。” 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,“樂、藥、療”三字同源,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里,音乐、药物与疗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渊源。《史记·乐书》曰:“音乐者,所以动荡血脉、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。” 音乐可使血脉动荡,精神流通,心境平和。“五音疗疾”起源于《黄帝内经》,依据五行配属关系,根据情志辨证结果,选择与其对应的音乐调式干预治疗,可调摄情志、治疗病症。
“五音具象催眠技术”是基于五音理论,融中医“具象思维”及现代心理催眠技术而创新的新技术。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肝主目,……在音为角;心主舌,……在音为徵”。《灵枢·邪客》中提出五音配五脏的理论:“脾应宫,其声漫而缓;肺应商,其声促以清;肝应角,其声呼以长;心应徵,其声雄以明;肾应羽,其声沉以细,此为五脏正音。”“角、徵、宫、商、羽”与五脏相关,又与怒、喜、悲、忧、恐等情绪相互对应。
基于五音、五脏、五行之间的关系,五音亦被赋予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,五行音乐对人体气机的影响被认为与木气的展放、火气的上升、土气的平稳、金气的内收、水气的下降分别相应。在选定的音乐背景下,通过激活视、触、嗅、听、味多感观通道,进行深入细致的想象,便成为具象思维下的五音聆听,达到“入情入境”的多层次体验。在五行学说指导下,将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和五音(角、徵、宫、商、羽)、五脏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)及七情(怒、喜、思、悲/忧、恐/惊)对应,选用相应调式的音乐聆听,以达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,舒畅情志效果的治疗方法。
神志病、失眠症等疾病与五脏密切相关,五脏之偏颇可通过相应五音来干预治疗。
五音具象催眠技术操作
专业医师操作
据患者病情特点,辨证选择五行音乐,音量保持在40 dB左右,以使患者舒适为宜,医师结合头面点穴使之放松。通过语言引导患者,使之进入恍惚的浅催眠态,而后令其跟随音乐和指导语,充分打开嗅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,调动想象力,进入基于具象思维构建出的场景并且沉浸,进入深催眠态。
场景的构建需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辨证选取,如患者肝气不足,则引导其构建春天生机盎然之景,感受脚下的草木萌发感、微风拂过脸颊的暖意、阳光拂洒在身上的温煦感,倾听海边椰树的沙沙作响声……充分调动体内五行之木气。最后,引导其情绪具象化,例如将愤怒情绪承载于圆球内,然后抛开,模拟不良情绪离去的过程。
通过五行音乐的洗礼,内观式场景的体验,找寻游荡情绪的归宿,重新认识到自我在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,是对于自我精神的洗涤和更新。五音具象催眠的演绎过程即是基于五音与人身的相互感应,借助思维和感官,实现聚气、养气、凝息、调节思维意识,以达调神,进一步实现滋养形体的作用。五音创造舒适的脏腑同频共振环境,具象进行思维的演绎,通过“栩栩如生”的想象和“身临其境”的体验的联合作用,可将纷繁浮躁的内心拉回,实现入静。
适应于
①非器质性睡眠障碍。各种心理、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,包括难以入睡、睡眠不深、易醒、多梦、早醒、醒后不易再睡、醒后不适感、疲乏或白天困倦。
②身心疾病。各种慢性疾病伴发焦虑、抑郁障碍。
③心理情绪障碍。各种原因诱发的喜、怒、悲/忧、思、恐/惊等情绪过激导致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焦虑症、抑郁症的辅助治疗。
失眠特色门诊
即墨区中医医院设有失眠特色门诊,中药内服、针刺、艾灸、耳穴压丸、五音具象催眠技术、移空技术等为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、身心疾病、心理情绪障碍的重要技术,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