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28期) | 中医怎样治未病?《黄帝内经》等古籍这样说

时间:2023-07-17 00:00:00    浏览:1617

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



中医经典承载着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先贤大医宝贵的诊疗经验,对于坚定中医药自信、建立中医思维、指导临床实践、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,是“三经传承”战略的重要内容。


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《山东省公立中医医院“五个全科化”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鲁卫中西医指导字[2021]5号)要求,即墨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全部开展读经典、学经典、背经典、用经典等活动,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,提高全院经典学习积极性,现推出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。


图片


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(第28期)


中医怎样治未病?

《黄帝内经》等中医古籍这样说……


01治其未生,七损八益,养生防病


《素问. 四时调神大论》: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道者,圣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


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与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相协调,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做到“从阴阳则生”,达到养生防病的作用。



02治其未传,知其所始,早遏其路


《素问. 阴阳应象大论》: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;审清浊,而知部分;视喘息,听音声,而知所苦;观权衡规矩,而知病所主。按尺寸,观浮沉滑涩,而知病所生以治;无过以诊,则不失矣。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


《素问.离合真邪论》夫邪之入于脉也,寒则血凝泣,暑则气淖泽,虚邪因而入客,亦如经水之得风也,经之动脉,其至也亦时陇起,其行于脉中循循然,其至寸口中手也,时大时小,大则邪至,小则平,其行无常处,在阴与阳,不可为度,从而察之,三部九候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。


 古人通过察色按脉知病之所生,在疾患早期未传变的时候将疾患治愈,达到治其未传,早遏其路的效果。



03治其未复,病后调摄,防其来复


《素问. 热论》:帝曰:热病已愈,时有所遗者何也?岐伯曰:诸遗者,热甚而强食之,故有所遗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,因其谷气相薄,两热相合,故有所遗也。


 帝曰:善。治遗奈何?岐伯曰:视其虚实,调其逆从,可使必已矣。


帝曰:病热当何禁之?岐伯曰: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


从这条原文可以看到《黄帝内经》非常重视疾病后期的饮食调理,防治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疾病的复发。


《重订广温热论.温热 复症疗法》也提到:“食复,温热瘥后,胃气尚虚, 余邪未尽,若纳谷太骤,则运化不及, 余邪假食滞而复作”。



04治其未盛,防微杜渐,早除其害


《素问. 刺热论》肝热病者左颊先赤,心热病者颜先赤,脾热病者鼻先赤,肺热病者右颊先赤,肾热病者颐先赤,病虽未发,见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


《韩非子·喻老》中提到:“千丈之堤, 以蝼蚁之穴溃。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”内经中在治疗疾患时也非常中医这一点,通过病象见微知著,提前治疗,在疾患刚发生的时候,在未加重的时候进行及时治疗,做到治其未盛,防微杜渐。



05治其未作,先发制人,无后其时


《素问. 刺疟论》:凡治疟先发,如食顷乃可以治,过之则失时也。诸疟而脉不见,刺十指间出血,血去必已,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。十二疟者,其发各不同时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。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,一刺则衰,二刺则知,三刺则已,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,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,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。


《素问.玉机真脏论》黄帝曰:凡治病,察其形气色泽,脉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无后其时。形气相得,谓之可治;色泽以浮,谓之易已;脉从四时,谓之可治;脉弱以滑,是有胃气,命曰易治,取之以时。形气相失,谓之难治;色夭不泽,谓之难已;脉实以坚,谓之益甚;脉逆四时,为不可治。必察四难,而明告之。


有些疾患有着定时发病的特点,《伤寒论》中提到的欲解时也是有这一特点,如此我们通过其发病规律在其发作之前予以治疗,先发制人,达到其治疗效果。



作者 | 孙仕润(中医骨伤科经典教研室)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