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 | 凉风有信,秋月无边

时间:2023-08-23 00:00:00    浏览:1557

处暑时节

/ LIMIT OF HEAT

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


处暑时节,气温逐渐下降,暑气渐消


这期间天气虽仍热,但已是呈下降趋势


在天气炎凉的处暑,一首首最美处暑诗词


秋风吹散暑气,人间迎来新凉




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、早晚凉、昼夜温差大,伴随着秋雨的来临,气温会逐渐降低。


在北方,这个节气之后,暑湿逐渐被秋燥代替。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,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。


因此,处暑节气养生,北方当注意养阴生津,南方则需注意温阳祛湿。



处暑来临 秋风渐起


image.png


处暑起居·早卧早起


处暑后天气变凉,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每天早卧早起。此外,还要适当午睡。


“早卧”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,“早起”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,防止收敛太多。


充足的睡眠,可消除人体的疲劳,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。


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,会有效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。


处暑着装·凉而不寒


处暑节气,虽有金风送爽,但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特点。


因而着衣不宜太多,以凉而不寒为宜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。


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,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,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。



处暑饮食·增酸减辛


秋季气候处于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从立秋到处暑,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,故有“秋老虎”之说。


《黄帝内经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


处暑节气,在饮食上要“增酸减辛”,以助肝气,可以多吃些像苹果、葡萄、柠檬、山楂等酸味食品。


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,适当补充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,如粳米、糯米、南瓜、萝卜、蜂蜜、芝麻、百合、银耳、梨、荸荠等。荤食类可以选鸭肉、河鱼、河虾等。


但随着天气转寒,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,则要少吃或不吃了。


同时,为防止燥邪伤肺,饮食上应少吃煎炸、辛辣等食物。



处暑运动·平缓为宜


处暑时节,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,宜进行慢跑、太极拳、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、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,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,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。


早晚天气凉爽,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。


秋日可练“漱泉术”,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,用舌在口中搅动,等到口中唾液增多,漱练数遍后,分3次咽下,如果能够长期坚持,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。




处暑养生 四“不宜”



01着装过短——刺激血管


处暑过后,早晚温差大,如仍继续穿着短裤背心等轻薄衣物,脖子、后背、脚部等部位的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易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


02凉席继续用——受寒疼痛


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能抵御日后的寒冷侵袭。


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,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,凉席也就不能再用了。



03饮食生冷——损伤脾胃


入秋后,生冷的瓜果类食物就要少吃一些了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


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。



04起床太快——升高血压


处暑后,早晚天气逐渐变凉,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,而应躺在床上,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。


最好遵循“三个半”原则,即醒后平躺半分钟,坐起后保持半分钟,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,然后再下床活动。




处暑 揉三处



01醒神揉头


太阳穴: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,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,手指合拢,指尖轻轻按摩,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。


image.png


百会穴: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,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,缓缓用力,有酸胀感为宜。


image.png


风池穴:位于后头骨下,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,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。头后仰,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,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,反复5次。


image.png


02养肺揉背


坐位或俯卧位,揉按脊背中央及两侧的督脉及膀胱经,每次10~15分钟,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,通脊背经脉,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。


03防感冒揉鼻


迎香穴:位于鼻翼旁正中鼻唇沟内。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。


image.png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