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病,小儿推拿科主任江华接诊了这样一位小患儿。
01病案分享
患儿5岁,反复腹痛已有3个月,常在进食或者晨起后感腹痛,以脐周附近明显,喜食零食,睡时磨牙,大便干结。中医诊断为腹痛(脾虚气滞证),西医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。
江华采用小儿推拿(清小肠,清肺经,清大肠,补脾经,清胃经,运八卦,揉板门,揉一窝风,掐揉四横纹,顺摩腹,按揉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)加葫芦灸神阙穴,为患儿补脾益气,行气散结。
治疗1次后,腹痛次数明显减少且疼痛时间变短,治疗2次后,腹痛腹胀减轻,纳可,眠安。继续治疗5次后,腹痛基本消失。
由于患儿平时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运化不足,因此面色暗黄,身体消瘦,食积内停,阻滞气机,日久形成有形之邪,气血运行不畅,郁于肠腑不通则痛。方用清小肠,清肺经,清大肠以清热化湿;补脾经,清胃经,运八卦,揉板门以行气健脾;揉一窝风,掐揉四横纹以调中行气。顺摩腹、按揉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以行脏腑之气血。葫芦艾灸神阙穴以温通散寒止痛。
02关于肠系膜淋巴结炎
肠系膜淋巴结炎,又称Brenemann综合征,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,15岁以下儿童为多发群体,尤其以7岁以下小儿多见,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。
近年来,肠系膜淋巴结炎在我国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。临床以“腹痛”为主要症状,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,疼痛位置多以脐周及右下腹疼痛为主,也可见于全腹疼痛,常伴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等症状,严重者可并发肠套叠、肠梗阻。
生理结构
肠系膜淋巴结生理结构较为特殊,淋巴结在局部尤其是回肠、盲肠末端丛生,各类病菌、病毒因回盲瓣的作用,容易在回肠末端长期停留,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,致病菌在盲部淋巴结长期停留并反复刺激,局部炎症反应因而产生。
病理表现
病毒感染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、水肿、充血,但细菌培养提示阴性。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,细菌侵袭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、出血及坏死,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。
胃肠道反应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体现,往往小儿阑尾炎亦多发且疼痛位置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接近,故临床上常见误诊、漏诊现象。而上呼吸道或肠道发生感染后,小儿出现高热、反复腹痛者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,并提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。
临床表现
常并发于或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、肠道感染。
腹痛、发热、呕吐,可伴有腹泻或便秘。
腹痛位置不固定,多发生于右下腹痛、脐周;腹痛性质不固定,多表现为隐痛或痉性疼痛,在疼痛发作间歇期患儿感觉较好,无不适,压痛部位不固定,可在靠近中线或偏高位置,基本无反跳痛、腹肌紧张有时可能会在右下腹部触及小结节样肿物,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。
血常规多表现为正常,或白细胞可轻度升高。
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
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及以上均匀性肿大淋巴结,长轴大于10mm,短轴大于5mm,长轴/短轴≥2。
辅助检查
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,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等其它外科疾病更易鉴别,诊断率明显提高。
腹部彩超检查示,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显像,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大于1cm,或横行径大于0.5cm,纵横径之比大于2,或淋巴结排列成集簇状,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。
0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
中医学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结于“腹痛”等范畴, 其认为小儿脾胃薄弱,经脉未盛,常易被各种病邪所干扰,凡外邪内侵,或家长喂食过多或小儿自身饮食不节,或进食过杂或过食香燥肥甘甜腻之品,或脾胃虚寒,或情志内伤,致使脾胃运化失司,肠腑壅滞不通,从而引起腹痛。且积滞日久化热,还可导致热结阳明。《巢氏病源》中记载:小儿腹痛,多由冷热之气,与脏气相击,故痛也。其热而痛者则面赤,或壮热,四肢烦,手足心热是也。冷而痛者,面色或青或白,甚者,乃至面黑,唇、口、爪皆青是也。因此中医学将此病分为腹部中寒型、乳食积滞型、胃肠结热型、脾胃虚寒型、脾虚气滞型等几种常见证型。
现代医学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因为呼吸道病毒或细菌引起的,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分布,以回盲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为丰富(即右下腹),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,屏障作用较差,故呼吸道、胃肠道的细菌病毒常累及至肠系膜,小肠内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,常停留在回肠末端,因此细菌、病毒常常由此侵入回盲部的淋巴结,从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。
0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方法
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西医治疗、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。西医主要以抗感染、抗病毒及解痉止痛治疗为主。中医治疗则有中药治疗、针灸治疗、穴位贴敷治疗、中药灌肠治疗及推拿治疗等。中医治疗常以调理气机、行气止痛为原则,以清热祛湿、消食导滞、健脾化积等治法辨证论治,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。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,以调整脏腑功能、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平衡阴阳为目的的中医外治法,其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方面具有以下优势:
疏通经络: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经络,促进气血流通,缓解腹痛症状。
调整脏腑功能:推拿手法可作用于脾胃经穴,增强脾胃功能,改善食欲不振等问题。
增强免疫力:推拿可刺激患儿的免疫系统,提高抵抗力,有助于抵御病毒侵袭。
05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常用的穴位
1.一窝风
定位:在手背,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。
操作:令患儿手掌向下,医者以左手托患儿手,使手略向上屈,再以右手拇指或食指掐之,继以揉之。
作用:温经通络散寒,止腹痛
2.揉板门
定位:在手掌大鱼际平面。
操作:医者用左手托住患儿之左手,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上做揉法。
作用:健脾和胃,消食化滞,除腹胀,止吐泻。
3.顺摩腹
定位:在腹部。
操作:用掌面或四指顺时针摩之,称顺摩腹。
作用:消食化滞,健脾止泻,通便。
注意事项
1. 在进行小儿推拿前,请确保宝宝处于安静、舒适的状态。
2. 推拿过程中,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,如有不适请及时停止。
3. 若宝宝症状严重或持续不减,请及时就医。
小儿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,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。家长们可以在家中尝试为宝宝进行推拿治疗,以缓解宝宝的痛苦。同时,也要注意细心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,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。
如有不明事宜,欢迎电话咨询。
电话:88551772
地址:即墨区中医医院门诊楼二楼东头小儿推拿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