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、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。以上三种分别习称“味连”、“雅连"、“云连”。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干燥,撞去残留须根。
性状:
味连 多集聚成簇,常弯曲,形如鸡爪,单枝根茎长3~6cm,直径0.3~0.8cm。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,粗糙,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、须根及须根残基,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,习称“过桥”。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,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。质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,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,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有的中空。气微,味极苦。
雅连 多为单枝,略呈圆柱形,微弯曲,长4~8cm,直径0.5~1cm。“过桥”较长。顶端有少许残茎。
云连 弯曲呈钩状,多为单枝,较细小。
性味与归经:苦,寒。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
功能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主治: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心悸不宁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。用于目赤,口疮。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。用于寒热互结,湿热中阻,痞满呕吐。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。用于肝胃不和,呕吐吞酸。
宜忌:胃虚呕恶,脾虚泄泻,五更肾泻,均应慎服。
关于黄连的方剂
名称:三黄丸 选自《局方》
组成:黄连(去须、芦)、黄芩(去芦)、大黄(煨)各十两。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用熟水吞下,如脏腑壅实,加服丸数。
主治:治丈夫、妇人三焦积热。上焦有热,攻冲眼目赤肿,头项肿痛,口舌生疮;中焦有热,心膈烦躁,不美饮食;下焦有热,小便赤涩,大便秘结,五脏俱热,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,粪门肿痛或下鲜血。
小儿积热,亦宜服之。
黄连的传说
传说在四川大巴山深处,有一个青年帮助老中医照料药园。一年冬天,他在后山坡偶然发现一朵黄绿色的小花,迎着凛冽的寒风独自开放。他好奇地把它连根挖出,移栽在药园子里。从此他经常浇水施肥,这株绿色的花草长得枝叶繁茂。一天,老中医有个名字叫桂花的女儿得了急病,发冷、发烧、大便带脓血、便次增多,仅仅两三天就神志不清了。这时老中医外出行医未归,青年人十分焦急。他突然想起有一次喉咙痛,摘下园里那棵小花的一两片叶子嚼了嚼,喉咙竟不痛了。他急忙从园子里拔了一棵,熬水送给桂花喝了,桂花的病渐渐好起来。老中医回来后连声称赞说:“看来这黄绿花的小草对清热燥湿解毒真有特效!”这位青年姓黄名连,后人为了纪念他,便把这小草定名为黄连。
温馨提示:是药三分毒,中药有禁忌,在无医师指导下,切勿乱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