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将至 | 数九寒天人易病,学会养生好过冬

时间:2024-12-19 00:00:00    浏览:398

image.png

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

在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


“冬至”,太阳到达黄经270度,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,标志着我国迎来“数九寒天”。“冬至”又称为“冬节”“贺冬”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。作为四时八节之一,历来“冬至”都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气。日行南至,往北复返,古人认为自“冬至”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古时有“冬至一阳生,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”的说法。“冬至”是转折,是起点,是阳的新生,已然吹响了迎接新春的号角。

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此时,阴阳交替,阴气盛极转衰,阳气开始萌生,应根据体质调摄精神、谨慎起居、调养饮食。


谨慎起居

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”从立冬到立春的90天里要“闭藏”,防止阳气外泄,做到阳气潜藏,阴精积蓄。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的一天,冬季寒冷,万物闭藏,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凋零、昼短夜长,在生活起居养生方面,首先在作息上宜早卧晚起,睡眠安则阴气敛、阴精盛,阴气敛、阴精盛而阳气才能生和升,也就是说顺应自然的睡眠可以为初生的“阳”提供孵育的温床。

冬天寒冷,应避寒就温,防寒保暖,此为“闭藏”。家中应温度适中,不寒不热为最佳。供暖充足,家里过热的需要及时通风降温,尽量避免出汗以损耗阳气,不利闭藏之机。


适当锻炼


冬日锻炼身体讲究适度,以锻炼到自身温暖、心情舒畅、不出汗为度。另外,冬季外出锻炼应注意保暖避寒,尤其是平素就自汗、气短的气虚质特征的人要避免出汗。冬天的中午是晒太阳宝贵的时间。通过晒太阳,能让人体的阳气与天地之阳气相通,使气血经脉畅通,增强身体素质,尤为适宜阳虚体质。


冬至大如年



调摄精神


冬至时节气温逐渐走低,开启了“数九寒天”较为沉闷的冬日时光。此时,平和质的人因脏腑气血阴阳均衡,故精神愉悦、乐观开朗。阳虚体质的中老年人和气郁质的人则易产生不良心态,进而影响身体健康。因此,平素畏寒肢冷、倦怠懒言的人此时更应主动与人沟通,充实生活,调动情绪;平素多愁善感的人则要开阔心胸,使情志平和。总之,精神愉悦则气血和畅,才会有利于健康。


调养饮食

image.png

冬至到,吃水饺。作为一个延续千百年的节日,“冬至”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习俗。“饺子”谐音“交子”,子月是“冬至”所在的农历十一月,阴阳在这里交替、交换,北方要吃饺子。

中老年人冬季宜温补,可以选用温热助阳之品来扶阳散寒,如生姜、肉桂、胡椒、羊肉、牛肉等。其中,生姜温阳的作用很明显。对于平常就手足心热、口燥咽干、喜冷饮的阴虚质来讲,这时反而要吃些藕、黑木耳、银耳、甘蔗、梨、百合、山药、甲鱼、海参、阿胶等以滋阴。



膏方滋补


“冬至”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应以“养藏”为原则。夏养三伏,冬补三九。此时人体内阳气正待蓬勃生发,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。民谚素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之说。大家应遵循“秋冬养阳,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古训,因人而异,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。

自古有“一勺膏滋十碗药”的说法。膏方是根据中医原理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,去渣取汁,经蒸发浓缩后,加糖、蜂蜜或阿胶等制成的半流体剂型,具有独特的滋补和防治疾病作用。膏方的使用时间也是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的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养生理论确定的,宜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。

凡气血不足,五脏亏损,体质虚弱,或因外科手术,产后以及大病,重病,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诸证,服用膏方后,能有效促使患者康复,增强体质,改善生活质量。对于久病、慢性病人,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、改善心脑血管供血、减少急性期病情发作,治疗疾病。此外,对肿瘤放、化疗后予膏方治疗,既能够增强体质、增加抵抗力,又能够减少肿瘤放、化疗的副反应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感冒未愈,急性腹泻、腹痛,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,舌苔厚腻的人群,不适合使用膏方调理。



供稿:治未病科 (张皓)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