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雨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,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,《群芳谱》中记载“谷雨,谷得雨而生也”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“三月中,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”。
谷雨后开始有炎热之感,常伴有夜雨昼停的天气,潮湿多雨是此时的气候特点。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湿为阴邪,易损阳气,易伤脾胃。如人们的起居饮食稍有不慎,则容易感受湿邪,出现食欲不佳、便溏腹泻、身体困重、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脾虚湿困症状。
故而谷雨养生,除顺应春天之养肝、护阳外,还应重视健脾祛湿。
01谷雨起居养生
起居:夜卧早起以养肝
春季,人们的作息安排要进行调整,晚睡早起(这里的晚睡是指适当比冬季晚睡一些)。春季早起后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,可以顺应春季的升发之机,促进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吐浊纳清,使人精力充沛。
着装:早晚保暖防受凉
谷雨时节早晚温差较大,外出应注意增减衣服。但也要防止因穿得过多出汗脱衣而着凉,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。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,着凉后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。
饮食:健脾益气利水湿
谷雨节气之后,空气湿度加大,温度逐渐升高,易形成湿温之邪。“湿困脾土”则会引起食欲不振、腹部胀满、身体困重、肌肉关节酸重、大便黏腻或不成形等问题。可选择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品,如白扁豆、淮山、芡实、薏仁、赤小豆、冬瓜、陈皮等。但忌吃生冷肥腻之物,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,加重体内湿气困滞。
运动:和缓舒展解春困
谷雨节气增加运动量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。但运动要忌涉风受寒,宜多参加慢跑、跳绳、打球等有氧运动,还可以打太极、练瑜伽、散散步,多做舒缓运动,切忌出大汗。
情志:心态平和、力戒躁怒
谷雨时节,降雨增加,空气湿度大,加之人体肝气旺盛,易影响脾运化水湿功能而出现湿气加重,导致人的情绪波动,或急躁易怒,或抑郁低落。
若情绪郁闷,肝郁化火,湿热内生,可影响内分泌功能,在皮肤方面引起痤疮等问题。高血压患者如果大怒,使血压陡然升高,会增加中风的危险。因此在谷雨时节要保持心态平和、情绪乐观,遇事不要急躁,学会自我减压。
02谷雨穴位养生
太冲穴
谷雨时节,人体阳气生发,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。经常按摩太冲穴,有明显的疏肝泻火的功效。太冲穴在拇趾、次趾夹缝延长线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的凹陷中,用拇指指腹适当用力按揉,找到痛感最强的点,然后朝大脚趾缝方向反复推揉。
阴陵泉
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也是祛湿要穴。该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,取该穴道时,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。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,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,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。
艾灸:扶正祛湿
针对谷雨时节湿温兼夹、易伤脾脏的特点,艾灸可达到温阳、利湿、通脉的目的。一方面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,祛除湿气,另一方面可扶助正气,未病先防。
穴位一:足三里
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、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。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,强筋壮骨。可用艾条悬灸,即点燃艾条后置于距离皮肤约3厘米处,用悬灸法灸20分钟,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而不感到灼烧疼痛为度。
穴位二:中脘穴
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,肚脐上4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、胃之募穴,有温中健脾、行气止痛的功效。
穴位三:天枢穴
中脘穴位于人体腹部,肚脐旁开2寸处,可用艾条悬灸。艾灸天枢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增强胃动力,有助于治疗腹胀、肠鸣、泄泻、急性胃肠炎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等。
谷雨时节
03谷雨着重养三脏
防伤脾
谷雨时节是春夏季节交替时期,此时肝气渐弱,脾胃功能渐旺,人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,有利于营养的吸收,此时应适当进食补血气的食物,但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。
谷雨节气空气湿度大,而脾为湿土之脏,当湿邪犯脾时,反而易致脾失健运、脾胃不和,而出现食欲不佳等不适。因此,谷雨养生要注意养护脾胃,在饮食上须加以配合。
此时除了适宜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外,还可适当食用春季的新鲜野菜,如荠菜、菠菜、马兰头、香椿头、蒲公英等,以清热解毒、醒脾开胃。
此外,养脾还需注意细嚼慢咽,平日七分饱、不食冷、少食甜,少久坐,少思虑,不逞强,有空常按足三里。
祛胆热
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,很多人都会出现偏头痛、眩晕、咽痛、眼红、血压升高等不适。这些问题多集中于肝胆,可以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和胆经来缓解。
日常要注意避免熬夜,饮食上可食用具有滋润作用的食材,如银耳、桑葚、蜂蜜等,以滋润生津、益阴柔肝,防止肝阳过亢。
补肝血
春季应肝,很多人在春季会有困倦乏力的感觉,这是因为肝血不足而导致阳气生发不足所致。对于有这种症状的人,可尝试用菊花和枸杞子加大枣和蜂蜜来泡水喝,即可有效缓解困倦劳累之感。
另外,中医认为,肝藏血而能视物。长时间用眼过度不仅会影响视力,还容易损伤肝血。故而,谷雨时节最需护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