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 | 秋已至暑气止,夏秋交替燥邪起

时间:2025-08-22 00:00:00    浏览:45

image.png

处暑至 秋意浓
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暑”代表暑气渐渐消退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。
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所以养生防病应以滋阴润燥养肺气为重。

image.png


处暑 养生


暑气消退 凉风初至
处暑起居——早睡早起



处暑一到,我们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做到早睡早起,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。

其中,“早睡”可调养人体阳气,“早起”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
大家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,预防“秋乏”,有条件者,还要适当午睡。

此节气内,大家不宜再过度贪凉。白天只要室温不高,就不宜开空调,睡觉夜寝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而伤及脾胃。

日间应勤开窗通风,除了让空气流通外,还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将残留于室内的暑湿之气带走。



处暑着装——适度添衣


处暑节气,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形。

但初秋之“凉”并不是“寒”,此时衣服不要添得过快,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。

对于平素体健之人,在“皮肉之冷”尚且可以忍耐的前提下适度“秋冻”,可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。

对于年老体弱及患一些慢性病的人群,不适合“秋冻”养生法,则需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,并定期监测血压。


处暑运动——轻松平缓


处暑时节,天气转凉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

此时,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,宜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、坝坝舞、瑜伽、站桩或作呼吸吐纳、扩胸运动等,

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,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。

早晚天气凉爽,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。



处暑保健——按揉穴位常艾灸


解秋乏——按太阳穴

image.png

太阳穴是人体经外奇穴的穴位。可以起到提神、醒脑、明目的作用。

取穴方法: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在颞部,眉梢与目外眦之间,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就是太阳穴。

按摩手法:按摩时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,坐站皆可,但要身体端正,脊背挺直,挺胸收腹,情绪稳定,精神集中。

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,贴于太阳穴,稍稍用力,顺时针转揉10~20次,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。



养脾胃——灸神阙穴


我们的肚脐没有太多脂肪且充满神经末梢,寒邪之气易从脐部侵入人体,导致急性胃肠炎等疾病。

image.png

中医上有一个护脐方法,用艾灸神阙穴(位于脐窝正中)。是将艾放置在温灸器里点燃,置于肚脐部位施灸。手持调整升降的高度来调节火力,以微烫而不痛为宜。

由于脐通百脉,可调阴阳、补气血、温脾肾、行强壮,故艾灸神阙穴可强身健体。



养肺——搓督脉及膀胱经


背坐位或俯卧位,揉按脊背中央及两侧的督脉及膀胱经,每次10~15分钟,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,通脊背经脉,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。



防感冒——揉鼻迎香穴

image.png

取穴方法:位于鼻翼旁正中鼻唇沟内。

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。


处暑养生 健康入秋


处暑养生“四不宜”


着装过短——刺激血管

处暑过后,早晚温差大,如仍继续穿着短裤背心等轻薄衣物,脖子、后背、脚部等部位的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易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


凉席继续用——受寒疼痛

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能抵御日后的寒冷侵袭。

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,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,凉席也就不能再用了。


饮食生冷——损伤脾胃

入秋后,生冷的瓜果类食物就要少吃一些了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

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。


起床太快——升高血压

处暑后,早晚天气逐渐变凉,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,而应躺在床上,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。

最好遵循“三个半”原则,即醒后平躺半分钟,坐起后保持半分钟,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,然后再下床活动。


季节交替防病气

处暑节气,从临床经验看,很多人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健康问题:比如上火、五心潮热、口干口燥、咽喉肿痛、睡眠差、感冒等。

针对不同的情况,大家可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调理。


上火


中医认为,火有虚实之分:症状重、来势猛的属于实火;症状轻、时间长、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。

降虚火,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;灭实火,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。


气阴两虚

汗液是人体精气化生,正常出汗可调节阴阳,但汗出过多,人体之气随汗外泄,容易导致气阴两虚,而出现心慌、四肢发冷等不适。

有以上症状的人群,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中成药治疗。


咳嗽


中医讲“燥易伤肺”,因此,秋季容易因为天气干燥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、口舌干燥等症。

肺津伤则见咽痛、目涩、鼻出血、干咳少痰、皮肤粗糙、大便干结等症状。

对于此类咳嗽,吃些新鲜的秋梨有一定缓解作用。


皮肤干痒

处暑过后,降水减少,湿度降低,皮肤容易干燥,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

对此,除了要注意及时饮水补充水分外,还应注意涂抹润肤霜。


血压起伏

秋天气温下降,会引起血管收缩,从而升高血压。因此,本身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群,在秋天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,明显降温天气时,要避免早晚在户外呆太久时间。


咽喉炎

秋季也是急慢性咽喉炎高发期,粉尘、烟雾等是引发咽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,

天气较干燥时,这些物质弥漫于空气中,容易对咽喉部造成刺激,就会出现咽喉肿痛、咽干、声音嘶哑等症状。

对于这个问题,大家可尝试取适量芦根、荸荠煮水代茶饮,有缓解不适的功效。


鼻炎

有些人每年秋天就开始犯鼻炎,喷嚏、鼻涕不断,眼睛、鼻子过敏。原因跟咽喉炎类似,气温下降,天气干燥,空气中浮尘较多,就容易侵扰到鼻子。

为缓解不适,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时可多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,去燥润肺,宣通鼻窍。


方法: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.5寸、鼻唇沟中。按摩前全身放松、舌尖抵上腭,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,

待有酸胀感后,再用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~30次,以迎香穴发酸、发胀、发热为度。


抑郁

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,过于悲伤则易伤气,使人意志消沉,免疫力低下。

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个秋菊清心茶:杭菊、麦冬、百合各5克,红茶叶一小撮。热水冲泡,10分钟后代茶饮。此茶具有清肝泻火、滋阴润燥、宁神养心的作用。

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