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养生与保健(张明)

时间:2023-02-06 08:28:15    浏览:1596

深秋季节,风、燥、冷交替而至,感冒咳嗽、咽痛、心脑血管病等病人明显增多,为了自身与家人的健康,我们应该怎样养生与预防呢?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个简单地介绍。

早在2千年前的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篇,即已阐明了秋天的养生之法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;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相应的重要性,人若不能顺应天令变化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若能早睡早起,适当运动,精神内守,顺应自然,就会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
立秋后,初秋有夏热之余气,燥与热邪相兼,致病往往以热象明显,称为温燥,深秋有近冬之寒气,燥与寒邪相兼,致病常以寒象较重,称为凉燥。燥性干涩,易伤人体的津液水分,出现口干、鼻燥、咽痛、便秘诸症。“天气通于肺”,燥邪易伤肺脏,出现咳嗽、咯痰、胸痛诸症。当人体阴液不足,血液粘稠时,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血栓的形成。所以早晨起床后,最好先喝一杯温开水,以增加水分,稀释血液,然后再做一些比较缓和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保健操等。白天亦可取中药麦冬、石斛、枸杞子、丹参、百合、菊花各5克,开水冲代茶饮,既能滋阴润燥,又能活血改善血液循环。
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说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”。秋风劲,易伤及人体的头面和体表,人体80%的热量由头部流失,风性善行而数变,导致感冒头痛、面瘫、荨麻疹、风湿等疾病的发生,壅滞气血经络,易导致脑血管痉挛、中风等病变出现。平常可以桑叶、天麻、灵芝、菊花、鸡血藤各5克,水煎代茶饮。

古人曰“春捂秋冻”。秋冻,一是可以提高人体的肌肉、关节活动能力,促进血液循环,二是可以提高御寒能力,达到强身健体祛病的目的。秋季气温逐渐降低,人体应逐渐添衣,不要猛然增添大量衣服,要有意识让身体冻一冻。十月中下旬,天气转凉,应遵循“白露不露身,寒露不露脚”的原则,适当添衣保暖。秋冻要适度,当气温骤降,天气变冷,人体预防机制无法一下适应气候变化,血管突然收缩,血压升高,易导致心脑血管病中风、心肌梗死等的发生。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。中老年血脂高,高血压,心脑血管病,可以适当服一些活血、降脂、补肾的药物预防。方可用黄芪、枸杞子、山楂、丹参各5克,开水冲代茶饮,功能活血益气,适用于身体虚弱的心脑血管病人;绞股蓝、荷叶、菊花、决明子、山楂、丹参各5克,开水冲代茶饮,功能降脂活血通便,适用于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便秘、体重偏胖者;三七粉、枸杞子、山楂、丹参各5克,开水冲代茶饮,功能养血活血,适用于一般的心脑血管病人。

秋季宜收宜藏,人体守持于内,避免大汗淋漓、大量饮酒、过度疲劳,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状态。饮食上注重养阴生津,多吃一些滋润多汁的食物,如胡萝卜、苹果、百合、莲子、杨梅、大枣、山药等。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等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上火。深秋季节可以补肾,适当吃板栗、枸杞子、核桃仁、羊肉等,药膳有苁蓉排骨汤、山鸡二仙汤等滋补身体。

有一些老年患者秋季喜欢打点滴疏通血管,要辩证的看待。一般来说,最好能坚持口服药物预防,能口服就不输液,但当口服药物无效,症状加重时,可以适当静滴活血化瘀中药,如血塞通、血栓通、丹参、丹参红花等。不主张无症状者常规静滴中药预防。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