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 | 阳气鼎盛,阴气初生

时间:2024-06-21 00:00:00    浏览:716

一岁四时,春夏秋冬各三个月,每月两个节气,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。据陈希龄《恪遵宪度》解释[夏至]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夏至之名由此而来。


1719374026204653.jpg


夏至是盛夏的起点,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,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,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。俗话说“夏至不过不热”,夏至虽然阳气较盛,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,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。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


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专家温馨提示:夏季阳气盛于外,阴气居于内。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阴阳交替之势,注意保护阳气。


起居调摄

天地间的阳气在夏至达到极致,以后阳气渐消而阴气渐长,是所谓“阴阳争,死生分”的时节。除了注意保护阳气外,还要注意阴阳二气的和平顺接。此时养生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
起居规律方面,遵循晚睡早起,但晚睡也不应超过 23:00。夏至湿邪弥漫,脾被湿邪所困, 脾又主肌肉,人体四肢容易倦怠,人也会感到浑身乏力、头昏脑涨,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。为了防止“夏打盹”,正午可小憩片刻,养足心脏阳气,缓解疲劳。

夏令暑热外蒸,汗液大泄,毛孔大开,若室内外温差过大,寒邪更易深入,造成头痛、腹泻、腰痛、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。因此室内不宜久用空调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要保持通风换气。


饮食调摄

《摄生消息论》认为夏季心火旺而肾水弱,饮食上遵循“饮食温暖,不令大饱,常常进之,易桂汤豆蔻熟水,肥腻当戒。”夏至处于少阴君火和太阴湿土的交界,热与湿并存,阳蒸在外,五脏六腑相对空虚,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容易食欲不振,俗称“苦夏”。此时饮食宜清淡,不宜肥甘厚味。要多食粮食谷物以顾护脾胃,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。夏季过食生冷会造成脾胃湿寒,长此以往,会感觉头昏头沉、肢体倦怠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腹泻、便秘。可服用些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,如莲子、荷叶、藿香、山药、薏仁、赤小豆等健脾祛湿的药食同源之品。


1.南瓜五豆粥

食材:南瓜 250 克,大米、红豆、赤小豆、白扁豆、绿豆、黄豆各 100 克,陈皮 5 克。南瓜洗净切块,大米、红豆、赤小豆、扁豆、 绿豆、黄豆浸泡 1 小时,所有材料一起加水煲烂即可。

功效:清热解毒、健脾祛湿、利尿消肿。南瓜生津益气,红豆补血,赤小豆消肿,扁豆健脾化湿,绿豆清热解毒,黄豆健脾壮骨,陈皮益气健脾化湿,适合夏季食用。


2.冬瓜薏米老鸭汤

食材:老鸭 1 只,薏米 1 把,冬瓜 250 克,生姜、 食用盐、葱、料酒、白胡椒粉适量。老鸭去头、爪和屁股,清洗干净,去掉多余的油脂,剁成大块;姜切片,冬瓜去皮切大块,薏米洗净提前浸泡备用;炒锅内不放油,将鸭块放入,加两三片姜一起翻炒,炒到鸭肉变色时,加入少许料酒,继续翻炒到鸭块收缩,往外冒油;将炒好的鸭块转入砂锅,加入剩余的姜片,放入足量开水及泡好的薏米,烧开,再转小火炖 1 小时;在汤锅中加入冬瓜和少许盐,中火再炖 20 分钟,撒上切碎的小葱和白胡椒粉即可食用。

功效:清热利湿、补中益气、补血润肺。可以清除体内堆积的热毒,对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有改善作用,对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、头痛也有辅助治疗功效。


3.山楂橘子汤

食材:山楂 100 克,橘子 30 克,水和冰糖适量。将山楂洗净切片,放入开水锅中煮一会;随后 把橘子剥开分瓣,也放进锅中;煮到山楂变软、汤变色时,加入冰糖;冰糖融化后便可关火,晾凉饮用。

功效:消食健胃、活血化瘀。


4.三花茶

食材:白菊花 15 克, 金银花 10 克,白扁豆花 15 克。将三味花放入容器内,加 4 碗水,煎汤半小时即可代茶饮用。

作用:疏散风热、消暑化湿、清肝明目。适合经常在电脑前工作的办公室人群饮用。


情志调摄

夏至养生,重在养心。此时节天气炎热,心情容易受炎热影响,变得容易急躁,《黄帝内经》说夏季要“使志无怒”,即心情要愉快,“使气得泄”,不要压抑自己,所想所愿都大胆地去表达和践行,保持情志通畅。夏至与心气相通,人体心火较旺,要注意清心火、养心神。


户外注意

夏至时节天气炎热,户外日常注意防暑降温,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加强防护,补充水分。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,如打伞、戴遮阳帽、涂防晒霜等,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。

户外运动宜舒缓,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。夏季出汗较多,“暑易伤气”,若汗泄太过,令人头昏胸闷,心悸恶心,要及时补充水分,可适量多饮淡盐开水、绿豆汤,以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及电解质。对于体质差易中暑人群可随身备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。

户外运动后汗出,身体血液循环旺盛,应避免立即饮冰,过凉的温度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,造成消化不良、厌食、腹部胀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疾病,毛孔开泄时,也应避免立即冷水冲凉。


“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艾叶是温性的,属于纯阳之物。艾灸能够温通经络、祛除寒湿,补益人体阳气。夏天是最为炎热的季节,此时人体表阳气最重而内里阳气相对薄弱,夏季艾灸对于温补五脏,祛寒除湿大有裨益。艾灸时可以采用艾条悬灸、木盒灸、葫芦灸、隔姜灸、隔盐灸等艾灸方法,艾灸时间以20分钟以上为宜,家中艾灸应尤其注意防火,艾灸过后使用灭灸器或清水灭掉明火,放于空旷无可燃物处静置。条件不便者可于医院进行艾灸治疗。


膏肓穴


膏肓穴是补虚益损、通络止痛的保健灸的常用大穴。膏肓穴艾灸时双臂应处于前伸位,以打开膏肓穴。艾灸此穴主治咳嗽、气喘、肺气亏虚、气血不足、健忘、遗精、虚损不足等病症,同时膏肓穴还可以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胛背痛诸症。

定位:在背部,属足太阳膀胱经,在脊柱区,第4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 


1719374306851305.png


足三里穴


足三里能防治多种疾病,是强身健体的重要保健要穴。具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缓解疲劳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之功效。能够缓解脾胃亏虚所致的腹部病证,如腹痛,腹泻,便秘,恶心,呕吐等症状,也能补虚扶正,增强体质。

定位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

1719374328750804.png

电话:0532-88555086
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鳌路1281号

技术支持:乐天网络

即墨区中医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023 www.jmqzyy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3016630号-1